3)435.奥匈,下坡路,油门,踩一脚_红色玛利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芬的权力地位也跟自己一样。

  他唯一多出来的,是那可笑的理想,少出来的是自己的人脉与声望。

  如此一来,他又怎么可能斗得过自己?

  所以,这份野心驱使着康拉德往他从未想过的方向发展。

  奥匈帝国的摄政王。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自己的参谋时,参谋整个人都傻了。

  摄政王是什么?

  那是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及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

  一般当任摄政王的人,都是由君王的亲族或者戚族负责。

  当任摄政王的人通常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例如都铎王朝第一代诺森伯兰公爵。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乔治四世就是如此,在他的父皇驾崩之后,便顺理成章成为了国王。

  只不过这些都是极端例子。

  要知道,奥匈帝国并没有出现过摄政王的先例,也没有出台过摄政王的法令。

  真要强行推出摄政王,恐怕会引起问题。

  然而,就事实而言,因为斐迪南皇帝的病重,加上斯蒂芬的无法管事,他确实可以推行这一法案。

  最终在巨大诱惑之下,参谋认可了这个做法,并开始协助康拉德,将这一法案推行下去。

  推行法案并不容易。

  首先是内阁国会的处理,然后是朝廷议会上的争吵。

  很多人得知康拉德要推行摄政王法令时,都持有反对意见。

  奥地利出现了三个派别。

  支持派、反对派和中立派。

  支持派的人都是康拉德的人,他们会无条件支持自己的效忠对象。

  反对派的人大部分都是斯蒂芬那一阵营,如果斯蒂芬还在现场,必然能阻止康拉德等人的做法。

  然而,斯蒂芬不在之后,反对派就变得越加无力。

  至于中立派,他们就是摸鱼摆烂的,只要保证自己的利益,管他洪水滔天。

  反对派的力量和影响力依旧是有的,他们的强烈反对硬生生拖住了康拉德的步伐。

  但他们缺乏了一种最为关键的力量。

  那就是军队。

  斯蒂芬是参谋长,但他并没有去真正掌握军队的权力。

  反观康拉德,从一战爆发之前到现在,他都是帝国元帅。

  掌控着枪杠子的他们,终究是控制了帝国的话语权。

  然后,在斐迪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推出一个帝国法令。

  那就是摄政王的法令。

  要挑选摄政王,就必须获得民众支持和帝国议会的大部分议员支持。

  康拉德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钱,他成为了众望所归的最佳人选。

  在推行法令的第二天,康拉德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奥匈帝国的摄政王。

  有不少皇族都表示反对。

  可是,皇族的力量在这场世界大战中,消耗严重。

  如今掌控着军队力量的人,多半是基层军官。

  而基层军官最看重的,是谁对

  请收藏:https://m.bqgg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